南充阆中:寻踪古蜀道 “打捞”那段沧桑历史
近日,由阆中市文旅局、阆中市文保中心文物调查人员、蜀道文化学者、摄影爱好者、文学创作者等组成的20多人古蜀道寻踪队,在阆中市古蜀道研究学者柯敏的带领下,来到阆中市文成镇梁山村二道沟,在崇山峻岭中寻找那些苍苔覆石、蹄窝深嵌的古蜀道,听高龄老人讲述古蜀道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古蜀道掩藏在密林深处
从阆中市文成镇到苍溪的这段掩藏在密林深处的古蜀道,是利阆道的一部分,古道现存一、二级路段8公里,路径方向:阆中古城北巴巴寺-姜家拐-二道沟-梁山-盖元山-双山垭-瓦口隘-曹家店-苟家店-尖山塘-柏树垭-去往苍溪。二道沟里山高坡陡,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交通要道。在二道沟区域的古蜀道上,老百姓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梁山关上的石刻警示标语:此处荒山,恐来匪人,盗尔客商,不可夜行。后来这个石刻标语在修建公路时消失。
“我们从小就在这山上放牛,那个时候路很宽,到苍溪上广元,这里是必经之路。”今年73岁的阆中市民族小学原校长杨顺福是这里的村民。他的记忆中,在陈家坡上还有很多供背盐、贩卖茶叶、皮货商品客商歇气休闲的“幺店子”,也就是当今人们所说的旅舍和茶馆。在一片荒地上,杨顺福还记得那里曾经有拴马的、卖酒的、卖茶的,还有水房等设施。虽然一些残垣断壁早已埋没在草丛中,在一些石头墙壁上,还有很多开凿的小方口,应该是当年房子木椽子放置的地方。
如今,许多地方已修了水泥公路,所以多处古蜀道已经断断续续地消失,还有的早已被杂草树木覆盖。古蜀道探秘队的成员用镰刀、棍棒将杂草树木挑开,顺着一些若隐若现的石梯行走,阳光从树林中穿越进来,沿途留下斑驳的影子。
在山林中前行
留下红军英勇杀敌的故事
在梁山村,古蜀道寻踪队队员见到了几位老人,他们既是古蜀道的见证者,也是古蜀道变迁的经历者。
89岁的任永涛大爷,而今身体健康,耳不聋,眼不花,从小做生意赶场,他途经这条古蜀道前往苍溪的永宁铺、烟峰楼、五里子等地。
今年93岁的杨兴芳老人说起红军在这里打仗的故事,十分激动。“当年,国民党军队盘踞在盖元山上,天天打仗。”杨兴芳说,她的二爷爷后来跟着红军队伍走了,直到1955年政府给他们家里送来光荣烈属的牌匾,才知道他牺牲了。杨兴芳说:“在当年的桑苗地和兔子湾等地,还埋葬着许多红军战士的遗骸。后来,这一带被人们称为红军坪。”
从红军坪继续向前行走,来到了当年的瓦口隘,这里传说是当年张飞大战张郃的地方,还有从右到左的“瓦口隘”3个大字。这里是两道关口,相当于今天的检查站,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这里还有驻兵、拴马的场所,而今瓦口隘已经不复存在,这里的老百姓将当年的隘口石头全部搬走,用于修建房屋和水池等。在一个大水池石壁上,一个个超乎寻常规格大石条很有可能就是当年横亘在瓦口隘的石头。
古蜀道寻踪队继续前行,来到了著名的双山垭,这里是两个山头的之间一片平地,杨顺福回忆起当年在这里艰苦办学的情况。在双山垭小学原址前,杨顺福说,他曾在此工作了6个年头。“这个学校当时辐射范围是苍溪五里、沙溪石子、文成、云台等乡镇,有初中和小学多个年级10多个班,平常有400多人,教师员工20多人,占地10多亩,是当时距离阆中城区最近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一所中心校。”杨顺福指着几株槐树说,那就是当年操场周围的树。
在尖山塘一块平坦的庄稼地里,蜀道学者柯敏为大家讲述了当年红军在此打仗、修整和强渡嘉陵江的事迹。
走访古蜀道沿途村民
古蜀道保护任重道远
“我们对利阆古道阆中段走访调查了解到,沿古道盖元山、双山垭、尖山塘一带,有多处英烈遗骸掩埋地。”柯敏介绍说,当年的先辈们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无数的故事,留下了先辈们奋斗和战斗的足迹,如今人们应该好好珍惜幸福生活。
据了解,在阆中市文成镇,大石坎的古蜀道是阆中市保存最好的一段,大约2公里,通过挂牌保护和抢救性修复,且将沿途的旅游景观纳入到乡村旅游范畴,受到国内专家学者和媒体的高度关注。2024年11月,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就已对该段古道进行过全面的考古调查,现在正在撰写《南充古蜀道考古调查报告》。
“参加古蜀道寻踪活动虽然很累,但是我们感到很充实,看到了很多古遗迹,听到了许多故事,还见到这条古蜀道的历史见证者,很有收获。”阆中市骑游摄影爱好者席鹏飞说。
这次寻访古蜀道,让古蜀道寻踪队队员感触颇深,多名蜀道爱好者表示,将在今后深入研究和挖掘阆中境内古蜀道的历史,并将这些资料转化为阆中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