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凉山德昌:“电商+文旅”双轮驱动 樱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年04月21日 09:01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德州街道角半村,一颗颗红玛瑙般的樱桃不仅点亮了山野,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近年来,角半村依托自然禀赋,通过“电商+文旅”双轨并行,将传统樱桃产业升级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

自然禀赋与产业基础:“樱桃+”产业的自信之源


图片

德昌县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兼具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征,年温差小但日温差显著。这里年均日照时数达2245.3小时,全年无霜期超过300天,为特色林果种植创造了黄金气候条件。位于县城德州街道西北的角半村,坐拥黑龙海子省级森林公园生态屏障,配合海拔梯度与昼夜温差形成的独特小气候,共同构筑了樱桃种植的天然优势。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角半村樱桃三大核心特质:果肉肥厚、果皮纤薄的独特质地,甘甜沁脾、汁水丰盈的味觉体验,以及晶莹如玛瑙的艳丽色泽,被公认为樱桃品类中的翘楚。自引种培育以来,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角半村现已成为德昌县樱桃种植的核心产区,种植规模突破8000亩,形成“户户有樱林、季季飘果香”的产业格局。

图片

正在田里忙碌的农户王呷呷告诉记者:“今年樱桃长势特别好,结得多、个头大,去年的樱桃卖了六万元左右,今年这个品相更好,应该能卖八万左右。”交流间,农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电商转型突破销售瓶颈:从“困在城里”到全国爆单


过去,因樱桃保鲜期短的问题,樱桃只局限于在县内或者县城周边县市售卖,长期面临“樱桃丰产但村民不增收”的窘境,售卖价一度低至每斤5-10元。近几年,角半村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依托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创新开展樱桃网络营销,通过与专业物流企业建立冷链运输合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樱桃鲜果“出村进城”的运输难题,成功将销售半径从德昌县周边县城拓展至全国,实现“云端”接单48小时内直达消费者。

图片

“樱桃收购设有严苛的准入标准,首要条件是具备优质土壤环境,其次农户需实施精细化田间管理,定期修剪枝杈、清除杂草、科学追肥,全程保障果实发育处于最佳状态。”樱桃收购商黄缨一边挑选樱桃一边说道,“每逢采收季,果农们凌晨四五点便踏着露水开始采摘,清晨八点准时装箱发车,搭乘首班顺丰冷链运输的飞机。头茬鲜果通过航空特快专线直抵京沪广深及新疆等地,后续采收的果实则通过陆运专车,持续满足成都主城区、边城区,及临时加急订单的供应需求。上市初期日均收购量约数百斤,进入采摘高峰期后日收购量可达数千斤。”

文旅融合打造康养胜地:樱桃红带火“樱花经济”


角半村以樱桃为媒,延伸出“农旅融合”新业态。每年三月,上千亩樱桃花如雪海绽放,吸引游客打卡“樱花大道”;四月樱桃成熟季,采摘游、农家乐、民俗节庆(如“刨汤文化节”)联动,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徒步、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模式。村内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建成40余家特色农家乐、康养民宿及度假酒店,构建起完善的旅游接待体系。

图片

来自成都的游客王阿姨刚体验完樱桃采摘,感慨道:“白天在果园现摘现吃,晚上吃着烧烤看着星空,比城市里的度假村更有‘野趣’。”

家住角半村6组的陈尔翠,早年深耕樱桃、桑葚等经济作物种植。随着周边农户纷纷掀起“种植+农家乐”转型热潮,陈尔翠于2020年投资兴建融合康养度假与乡村旅游的精品民宿——座望山居。据她介绍,在节假日及樱桃采摘旺季,房间每天的入住率达到100%,平时每天入住率达到50%以上。“很多客人都是去年来过的‘回头客’,不少游客连续两年携亲友前来体验‘全季旅游’模式——春踏樱雪、夏采鲜果、秋览层林、冬品刨汤。”这种四季皆宜的旅游体验带动了客流量,目前年营业收入已突破百万元,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游客在角半村既能体验樱桃采摘的田园之乐,又可漫步樱花织就的翡翠长廊,于纷飞花雨中品香茗赏春色,更能邂逅灶台炊烟里升腾的山野风味,完成“从田间到舌尖”的特色餐饮体验。植根角半樱缘谷的灵山秀水,这里已形成“春摘樱桃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沐阳”的农旅融合新范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生动演绎着生态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

曾经深锁山林的宝藏,如今蜕变为德昌县数字经济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角半村以樱桃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条“电商+文旅”的双轨路径,不仅为山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更构建起生态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从春日的樱桃雨到冬季的暖阳民宿,这片土地正以四季不息的活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