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保姆”陪你变老,靠谱吗?
近日,机器人的风又刮到了“养老界”——“上海老人连夜排队抢购全能保姆机器人”冲上热搜,刷屏银发族朋友圈。
2.3万元的“钢铁保姆”堪称全能:超越保姆家务能力,可以远程急救诊疗,甚至能模仿子女声音化解空巢孤独……作为科技赋能养老中的关键一环,养老机器人在减轻社会与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之余,还可帮助银发族提高独立居家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器人却良莠不齐,许多产品难达宣传效果。在前沿技术与现实困境交织中,“钢铁保姆”能缓解老龄化社会的焦虑吗?
正在做家务的机器人 图据央视新闻
机器人早已从科幻片走入现实,渗透各行各业,贴上“打工人”的标签。在上海某超级工厂里,蓝光闪烁的机械臂可以0.02毫米的精度焊接车身;“成都造”经口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术中出血量不到1毫升;日本酒店的“机器人前台”能24小时无休,为旅客办理入住;国内的送餐机器人已成火锅店标配,重构着人机共生的新生态。
而如今,机器人正试图走进家庭,成为能服务老人们的“钢铁保姆”。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AIREC机器人,能够轻松地将一名仰卧的男子侧身翻转,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护理服务;在上海瑞金医院落地应用的自动驾驶方案,病人只需在手机上轻点一下,就能远程召唤智能轮椅,可实现从病房到各个检查室、诊室的全自动接送;在成都,长者陪伴机器人“小丽”可通过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物品寻找、事项提醒等日常服务,并通过娱乐功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养老机器人受到高度关注的背后,暗含着旺盛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占比22%;65岁及以上人口超2亿,占比超15%。科技养老的普及,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实现有尊严的生活。
“钢铁保姆”看似美好,但想靠它实现“养老”到“享老”的跃迁,还需突破多重“结界”。
再先进的AI,也难读懂人心;再聪明的算法,也难逃出情感计算的“图灵”迷障,要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七情六欲,仍是待解的难题。OpenAI与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究显示,频繁用聊天机器人或增加孤独感,堪比“废话生成器”的机器人陪聊,可能会让独居老人更孤独。而当机器人遇到“老小孩”,“程序化关怀”反而可能让老人产生抗拒心理。
价格若不“平民化”,养老机器人永远只是少数人的玩具。目前,基础款机器人价格在5万元到10万元,高端人形机器人售价仍高达数十万元,对于许多老年人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再考虑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更新换代以及潜在的风险成本,想要科技养老惠及更多的家庭,降低养老机器人的成本则是重中之重。
当技术被滥用,消费者不仅不能“养老无忧”,还会面临安全隐患。独居老人斥资万元购买的“情感陪护机器人”,在断缴服务费后秒变“智障铁盒”;直播间里可定制功能和美女的外貌,甚至可以成为老年人伴侣的多功能机器人,只是主播用来引流卖课的工具。更遑论隐私泄露、算法歧视、情感异化等伦理困境,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养老机器人市场的上空。
如何让“钢铁保姆”靠得住,还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没有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养老机器人只能是“高级玩具”。养老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对脑机接口、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高精尖”技术有更高要求。比如,当前养老机器人的交互,仍停留在语音指令层面,但老年人语言能力退化、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沟通障碍频发。养老机器人想进化为“钢铁保姆”这一形态,先得跨过技术的“高墙”。
轮椅上的老年妇女和护理机器人 图据视觉中国
要让钢铁躯壳实现有温度的陪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还需给狂奔的“科技野马”套上可控的缰绳。不久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该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规范和基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养老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是文化和观念的普及。加快智能养老领域相关立法,明确数据安全与责任规范,设立各方责任边界,建立隐私泄露应急机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机器人正在快速走向银发群体,但“养老”的定义,不在全能机器人的技术引擎里,而在“人机共生”中。我们也该提醒自己,真正的养老,不能只靠机器,更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陪伴。

本期话题
对于机器人“保姆”,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边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