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在一个文化产品多样化的年代,全年一本书不读,似乎也不至于让人感到精神空虚。在短视频的快速刷新中,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或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又到“4·23世界读书日”。在“全民阅读”理念浸润下,我国从2022年起连续举办全民阅读大会,四川也从2023年起连续举办“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从阅读观念的形成,到阅读方法的分享,再到丰富的图书、阅读产品推介……当一些人正与阅读渐行渐远时,“全民阅读”的实践正让书香成为暮春时节的最美芬芳。
虽然关于阅读有什么用的问题古已有之,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所面临的客观实际又有所不同。
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能同时给到视听两种刺激,这就衬托出对着一本书安静阅读的枯燥和寂寥。阅读,需要沉下心来,想象与思考。当现代人的时间被各类琐事切碎,碎片化娱乐产品不断涌现后,想要及时切换到“阅读模式”就显得没那么容易。这既需要和外在的“花花世界”做斗争,更要和内心的疲惫与浮躁做斗争。所以很多人承认阅读重要,但却高呼“看不进去书了”。
当“一图读懂”“一本说透”越来越多,再沉下心去厚厚的书里爬梳与总结,似乎低效而笨拙。有限的时间里,一图读懂古希腊哲学、一图读懂《红楼梦》、一本书读懂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编者再三提纯,选出最核心的观点,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铺垫与论证,原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面临着偏离与折损的风险。对于读者来说,这样一目了然的结果,也比之经由反复思考与想象后的收获浅显许多。
阅读与一个人的成长相伴,往往没有捷径可走,但当你终于涉过书海,或许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
我们说阅读不能偷懒,阅读更需要坚持。可是,对于忙于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来说,费时费力地阅读究竟又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00多年前,孔子跟弟子们就阐述过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何尝不是一次关于阅读之用的精彩回答?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情感、稳定内核。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在阅读中收获感动:给自己的情绪以出口,也可以在文学感动中共情他人,对世事的万千姿态以包容。当你有所判断与取舍时,你也在离一个更稳定、自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阅读最终是作用于自己的事,指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见闻、启发新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累,除了口耳相传的直接经验外,多数都通过文字与书本流传。阅读毫无疑问是站上“巨人肩膀”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前人的时代或许离我们很远,但他们关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关于待人接物的思考、关于万有引力的发现、关于遥远太空的仰望却不会过时。凝聚着前人智慧的著述,其实也是在帮助今天的我们少走弯路、开辟新路。

尽管阅读的目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全民阅读”的理念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让书香浸润生活,让日常更具诗意与想象。
当我们开始阅读时,可以“效率优先”。尽管速成式的阅读存在许多问题,但当我们面临全新领域的时候,这类偏重集纳与整合的阅读往往能起到为我们绘制知识谱系的作用,为未来的精深阅读以及定位自己的兴趣点与盲区提供了坐标。
当我们习惯阅读后,可以“信马由缰”。阅读并不一定需要明确的目的,也并非只有经世致用的书才值得一读。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思考的习惯和耐心。或许我们所读的书无法帮助解决眼下最棘手的问题,但经由阅读养成的思维方法,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沉浸阅读时,可以与时俱进。事实上,技术的发展持续引发出版和阅读两端的大变革,阅读早已超出了读一本纸质书的形式,轻量便携的电子书、诉诸听觉的有声书乃至读与评结合的大V讲书等,让阅读这件事更便捷,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新场景。
阅读无所谓早晚,也无所谓有用无用,只要你决定拿起一本书,四季都是读书天。
你平时喜欢阅读吗?有什么读物分享?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成博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