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苗积分”助力乡村环保!南充“绿手环”如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绿色主角”?
近日,随着“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美丽蓬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南充市蓬安县河舒镇正式启动,“绿手环”志愿服务队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拉开了帷幕。作为全省首支专门面向农村群众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绿手环”通过创新“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模式,推行“绿苗积分”激励机制,将环境保护宣传成功转化为全民参与实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绿色动能。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和手提袋。
“环保赶集” 开启村民理念悄然转变
4月17日恰逢河舒镇赶场日,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绿手环”驿站一早便热闹非凡,赶场群众围聚在服务台前,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赶集”之旅。
驿站内,“绿手环”志愿服务队通过图文并茂的现场讲解、趣味横生的互动问答,向群众系统普及垃圾分类细则、秸秆资源化利用、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实用环保知识。工作人员一边发放印有环保标语的手提袋、凉扇等实用物品,一边为群众递上凉茶,在贴心服务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现场工作人员还专门设置了环保问题收集台账,耐心记录村民反映的河道漂浮物、田间废弃物等具体环境问题,并同步建立“发现-登记-处理-反馈”闭环机制。
“赶了几十年场,头回赶上这么有意思的‘环保场’,学知识还拿实用品,这活动真接地气!”村民王大娘拎着刚领到的环保手提袋,对这种融入生活场景的环保宣传赞不绝口。
“河舒镇作为我们服务行动的试点乡镇,每月7日、17日、27日被定为‘绿手环服务日’。”“绿手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婷瑶介绍说,每逢这些日子,环保知识宣讲、废旧物资回收、积分兑换等活动便会有序开展。
据李婷瑶回忆,起初部分村民对环保政策了解不足,抱着“旁观者心态”,配合度不足。但自从“绿苗积分”机制推出后,村民参与热情大幅提升了。
“绿苗积分”由“绿手环”志愿服务中心统一印制,并管理、发放,村民可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以及变废为宝获得,再凭积分到“驿站”兑换生产生活物资。如今,在赶场时使用环保袋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们还主动上交农药瓶、废旧农膜等有害垃圾,“变废为宝”的氛围日益浓厚。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如今在蓬安县的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绿色主角”。河舒镇金龙岭村村民张大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凭借被自己收拾得整洁美观的庭院,成为当地“最美庭院”得主之一。“以前房前屋后杂物乱堆,现在村里比起了谁家更干净,谁都不愿当倒数!”张大爷笑着说。
创新架构 打通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
据悉,“绿手环”志愿服务队是在蓬安生态环境局支持下,于2025年1月19日正式成立,是全省首支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名字的寓意是“绿色生态、众人携手、环境服务”。志愿服务队通过环保知识宣传、绿苗积分兑换、最美庭院评选、美丽河湖守护、环保信访化解等志愿行动,进一步提升村民农村环境自治水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绿手环’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提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旨在有效激发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蓬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红东介绍说,通过精心构建“县中心统筹-乡镇驿站落地-村级源点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成功打通了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绿手环”志愿服务能高效运行,背后离不开“1+2+3”组织体系的有力支撑。“1个中心”指蓬安生态环境局下设的“绿手环志愿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年度计划与资源调配;“2个阵地”即乡镇“驿站”和村级“源点”,前者协调资源,后者组织落地活动;“3支队伍”包括环保机关服务队、专家服务队和社会化志愿者,环保机关服务队负责政策指导,专家服务队提供技术支援,社会化志愿者则开展贴合村民生活的行动。
“后续,我们打算进一步丰富积分兑换的物品种类,也希望能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至全市。”任红东表示,该局将继续引领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带动更多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记者手记:当环保成为一场幸福的全民行动
站在河舒镇熙攘的赶场集市,看着村民们争相参与环保知识问答时泛着光彩的眼睛,让人更明晰了“绿手环”的深层意义——这场乡村环保实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现代乡村文明。
过去在基层采访中,常听闻环保工作陷入“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而“绿手环”最动人的创新,在于它巧妙地将环保转化为了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游戏”。那些印着环保标语的凉扇,既是实用物品,更是流动的公益广告;“绿苗积分”兑换的不仅是肥料,更是对绿色生活的价值认同。
最让人触动的是这场变革中普通村民的蜕变轨迹。从最初对农药瓶随意丢弃的漠然,到如今主动收集有害垃圾的自觉,改变的不仅是环境面貌,更是人与土地的深层连接。当王大娘骄傲展示环保手提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份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干净整洁的庭院、清澈见底的河流,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生态图景,正在编织成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绿手环”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冰冷的指标考核,而是需要找到与群众情感共鸣的支点。当环保成为可以触摸的日常生活方式,当绿色生活化作可以积攒的“小确幸”,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百姓心中的金山银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