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中国精度”密码
每一秒的完美,都是星辰大海的起点。
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划破苍穹的“中国轨迹”背后,藏着怎样的极致追求?从毫秒不差的点火,到分毫不误地入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中国航天的“精度密码”,是无数航天人用匠心书写的宇宙诗篇。
精度,是中国航天的“生命线”
西昌,年均气温18℃,全年300多天日照,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火箭腾飞赢得更优窗口。
27°N,更低的纬度,更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位置条件为火箭腾飞提升更高效率。
36.5℃,这是航天人的温度,全部身心专注于事业,在发射场每一个角落发着光。
卫星与火箭分离的瞬间,位置偏差需控制在厘米级,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打靶,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距离。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北斗母港”“嫦娥”的故乡,是“长征”系列火箭助力航天梦的地方,也是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的地方。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间是以“秒”为单位的,而这一秒,又被拆解成毫秒、微秒甚至纳秒。
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许多任务要求火箭在短短几十秒的“窗口期”内准时升空。西昌团队曾创下“分秒不差”的发射纪录,确保卫星以最小能耗精准入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百分之百成功率,提前半年实现北斗全球组网;圆满完成天和、问天、梦天和天舟等任务,助力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以“零窗口”发射嫦娥四号、五号月球探测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推动我国深空探测由地月系向行星际跨越;成为我国率先突破200次大关的发射中心……
在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对于“精度”的执着追求。
测发系统深耕火箭发射工艺流程优化,攻克并行加注关键技术,缩短射前流程,极大提高火箭发射能力;测控系统围绕自动化跟踪测量集智攻关,实现设备自动化跟踪捕获;气象系统建成滨海发射场高分辨率数值气象预报系统,为火箭点火决策提供精确判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以高精度测速雷达、百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全光网传输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设备,打赢航天专用铁路清理整治攻坚战,彻底解决多年未能解决的航天运输铁路重大安全隐患,后勤装备保障质效稳步提升,为助推火箭腾飞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西昌到深空:精度定义中国航天新高度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震撼发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包含了月球南北两极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图,分辨率达到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图。
在精度背后:一群“与时间赛跑”的航天人。
“金手指”指挥员:按下点火按钮的指令员,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10余项操作,十年训练只为这一瞬。
“追星”测控团队:卫星入轨后,西昌的测控天线以0.001°的精度锁定目标,堪比用步枪击中万米外旋转的硬币。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始终牢记期望嘱托,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上,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展示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奇迹。
筑天和、送问天、托梦天、运天舟,实现空间站建造“三舱四船”七战七捷,创造了天舟二号推进剂“三加两泄”、空间站组合体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长五火箭入轨精度误差不到6米等航天新纪录,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之战中,面对产品质量问题,实施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常规推进剂全箭泄回,创造了44次发射59颗北斗导航卫星百分之百成功的全胜纪录。
发射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开启我国深空探测新征程。
成功发射嫦娥探测器,开启中国人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之旅,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精度,是航天的科学,更是匠心的哲学。
每一束火箭尾焰,都在诠释中国航天人“毫厘必争、万无一失”的信仰。
下一站,更远的星辰,更精的坐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