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探索“智慧+互助”可持续养老新路径
7月7日早上7点,88岁的曹约芳老人缓步走出小区。脚下平整宽阔的柏油路,让腿脚不方便的她步履安稳。逛完早市,她熟门熟路回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推门而入,食堂飘出蒸馒头的香气,棋牌室已传出清脆的落子声,活动室则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老龄人口占比高达67%的四三一社区里,像曹奶奶这样从容的身影随处可见。
老人们正在下棋。
2021年,资阳市全面启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而四三一社区作为全市首个投用的综合体,成功引入社会专业养老企业,实现了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运营的“从无到有”。运行四年多来,破解养老难题,这个老人占七成的社区有了“新”招。
智慧织网:全天候守护“夕阳红”
下午3点,资阳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龚道明俯身查看90岁孙玉仙老人的血压记录,转头对护理人员叮嘱道:“降压药需要调整服用时间,晨起空腹的剂量减半,餐后再补另一半。”每一次来,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插着不同颜色的标签贴,蓝色代表需重点监测对象,黄色标注药物调整事项。
资阳市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生为老人检查身体。
每隔两周,一群“白大褂”总会如约出现在服务中心。“考虑到院内老人年龄都偏大,我们每隔两周就会邀请资阳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主任医师为老人们做健康检查。”中心负责人李佳幸介绍道。
与此同时,在大厅的智慧大屏上,23位在院老人和10户居家老人的健康数据正实时跳动着:3栋2单元居家照护的王奶奶服药倒计时还剩15分钟;6号房间的失能老人翻身计时器显示“距离下次翻身:38分钟”。
“这套智慧养老系统能实时采集并监控老人的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波动或触发预设的预警值便会自动报警。”说话间,李佳幸轻触屏幕,调出远程医疗档案:上周龚主任给老人的电子处方已上传系统,护理人员已按剂量分装好放进每日药盒。“这实现了远程医疗协作,医生能随时调阅健康档案、下达电子处方,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精准度。”李佳幸说道。
三贤祠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慧系统大屏。
智慧养老系统的服务范围更延伸至居家养老场景。李佳幸介绍,依托智慧平台强大的调度功能,只需老人一个电话,服务中心便能即刻响应需求并一键派单;调度中心则实时监控系统异常报警,精准调度服务人员快速上门;一旦触发紧急救助报警,服务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这相当于为居家老人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确保他们能及时获得所需的服务和救助。”李佳幸如是说。
“我母亲生病又是独居,以前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打电话给她,总是不放心。”狮子山小区居民王女士表示,现在通过智慧系统,如果检测到老人有问题,她们能很快就上门,手机上也能随时看到老人的状态,在外地工作也安心多了。
银发互助:让“老有所为”照见“老有所养”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资阳作为全国第二、四川第一深度老龄化城市,约每三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老人。巨大的照料需求,让传统养老体系面临重压。
2014年,四三一社区便开始探索“银发互助”的模式:通过招募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成为社区志愿者,经过统一培训后,分片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社区老龄人口多,而有些低龄老人时间充裕、富有爱心、乐于学习新事物,应该让他们动起来。”赖小琴说,社区广泛招募50至80岁的低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让他们能够在老年也能实现“新生”。如今,活跃在一线的银龄志愿者近200位,服务范围覆盖整个社区。
四三一社区广泛招募低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
63岁的杨忠琴已志愿服务6年,她的手机里存着10多位高龄老人子女的电话。“没见老人出门,我就上门看看。有我在,子女放心、老人安心。”杨忠琴笑着说道。
在服务中心,合唱团团长陈显智的经历同样典型。这位曾经沉默寡言的退休老人,如今带着二十余位老人,挥动双臂热情教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就爱唱红歌,大家喜欢,也都会唱,要学会老有所乐嘛!”陈显智感慨到,能在晚年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让生活更添色彩与趣味,这才是理想的老年生活。
三贤祠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举行合唱团活动。
“每次看到父亲高高兴兴、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多了。”陈显智的儿子陈兵表示,每次来中心看望他时,父亲总爱跟他分享中心里的趣事,和他讲在这养老非常舒服。
“轻”“重” 相济:实现养老服务的可持续运营
下午5点,服务中心旁边的长者无忧幸福食堂窗口排起了长队。
“饭菜便宜又好吃,一顿才几块钱,最适合我们老年人。”狮子山小区的居民徐大爷提着刚从服务中心买的“2块钱3个”的大馒头,喜滋滋地等着晚餐。
在门边的玻璃窗上张贴着阶梯折扣表:60-79周岁长者群众就餐享受9折优惠、80-89周岁长者群众就餐享受8折优惠......“我们两荤一素卖的12元一份,最少的折扣下来也才10块钱。”李佳幸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心收入主要来自居家上门服务、助餐食堂及23位机构老人的固定费用,每月盈利仅2-3万元。
“就比如一个24小时居家老人贴身照护,每月收费4000-4800元,而一个护理员薪资却需保障3500元以上,盈利空间非常有限。”李佳幸点出了养老行业的核心痛点。
三贤祠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食堂。
如何破解可持续运营难题?服务中心的答案是构建“以轻养重”的服务生态链。“‘以轻养重’,就是通过发展高频次、覆盖广、单价相对较低的‘轻服务’来摊薄整体运营成本,支撑高成本、低利润但不可或缺的‘重服务’。”李佳幸解释道,一方面大力发展市场化居家照护,提供高价值的“重服务”:如收费较高的24小时贴身照顾,满足刚需。另一方面,大力拓展高频“轻服务”:如每月仅需300元的健康管理包,以及普惠性的社区助餐。
“通过大量销售这些‘轻服务’,利用其规模效应分摊中心的固定成本。这样,即使‘重服务’本身利润薄,整体上也能实现微利运转。”李佳幸表示,如今,健康管理等“轻服务”吸引了众多社区老人,让服务中心的可持续运营成为可能。
三贤祠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陪伴老人。
“四三一社区模式,是我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十四五’以来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资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在9个街道建成9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且全部实现专业化运营。同时通过发展老年助餐,全市已建成超过2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年服务达到15万人次,老年人“家门口”的便捷养老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这个“三人行必有一老”的城市,四三一社区的实践照亮了社区养老的破局之路——当科技守护网织密筑牢、银发价值被重新激活、运营智慧扎根现实,一条社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路径正日渐清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