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巴蜀非遗丨从南粤到巴蜀,这把扇子好“潮”

2025年07月09日 16:01
图片


当潮州团扇的轻盈邂逅巴蜀大地的醇厚,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交融,便催生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德阳潮扇。


它虽源自南粤,却在德阳匠人的巧手中焕发新生,不仅超越了原有的形制与意蕴,更以独树一帜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特别的存在。


图片


追溯德阳潮扇的源流,要从广东潮州团扇说起。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川南溪人包善诚(相传为北宋名臣包拯后裔)在卸任福建仙游县同知后,将潮州团扇工艺带回蜀地。据《德阳县志》记载,当时的德阳已有“猪耳扇”制作传统,当地匠人与商人慧眼独具,以包氏家族为桥梁,将潮州工艺与本土技艺相融合,开启了德阳潮扇的改良之路。


包善诚出身于“一进士三举人”的书香门第,深厚的家学底蕴为潮扇的本土化赋予了文化灵魂。在他的推动下,德阳商人李宝成、黄辉庭在东门崇果寺旁创办“李宝成潮扇庄”。匠人们就地取材,以蜀地慈竹替代潮州竹料,并将巴蜀书画、诗词艺术与潮州编织技法巧妙结合,历经数年探索,终于在1895年制成精品,并作为贡品进献慈禧太后。德阳潮扇由此名扬天下。


抗战时期,张大千、叶浅予等书画大师为扇面挥毫泼墨,更使德阳潮扇声名大噪,制扇业迎来鼎盛时期,扇庄一度达30余家,产品远销海外。1943年,德阳潮扇作为国礼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56年起,它又作为“东方名片”赠予苏联、罗马尼亚、印度等十余国国家元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片

德阳潮扇在日本大阪展览 图据德阳传媒


图片


德阳潮扇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需历经18道大工序、近百道小工序,一名熟练的匠人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这还不包括扇面绘画创作的时间。


选材上,以四川本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因其质地坚韧、柔韧性好,是制作扇骨的上佳之选。每年4至6月,匠人会采集新鲜的慈竹竹材,此时竹子的韧劲最佳。采集回来的竹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工序,首先是车扇柄、启篾片、划竹丝,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手艺。一根竹子要被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每根竹丝的直径在0.3至0.5毫米之间,一把扇子最少要用144根竹丝。这些竹丝还要经过去竹青、盐水浸泡减脆、“三蒸三晒”防蛀等处理,之后用成都上等白蚕丝线(现在多用杭州丝线)编成扇架,仅扇架部分就需要将竖竹丝、横丝线经纬编织1158次,而后把平面形调整为凹面倒葫芦形框架。


扇面则以丝绢和宣纸为原材料,丝绢的光滑柔软与宣纸的质朴典雅,为扇面绘画提供了绝佳的载体。扇面形状多样,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匠人们会在扇面上绘制山水画、题写诗词等,这些绘画与题字或飘逸洒脱,或细腻入微,真正形成了“以竹为骨,以绢为面,以文为墨,以画为魂”的独特风格。


图片

文博会上的德阳潮扇 图据德阳市委宣传部


图片


时光荏苒,德阳潮扇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20世纪70年代初,因制扇匠人技艺参差不齐,数千把存在质量问题的潮扇被商家退回,德阳制扇业由此陷入低谷,许多匠人被迫转行谋生。面对技艺濒危的困境,德阳潮扇第四代传人龚德江从父亲龚守春手中接过了传承重任。2006年,德阳潮扇被列入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让龚德江等传承人看到了希望,更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同为德阳潮扇第四代传承人的杨占勇,则以创新思维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他巧妙融合蜀绣、蜀锦、年画等多项非遗技艺于扇面创作,使潮扇成为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不仅屡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更远销海外,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每一把精心制作的德阳潮扇都是时光的馈赠,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尽管传承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还有人执着于竹丝的编织、扇面的绘制,这份凝结百年匠心的非遗技艺,就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图片



本期话题

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技艺?评论区聊一聊~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