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日夜与生命竞速!市五医院多学科联动救治超低体重早产儿
2025年春节前夕,一名体重仅82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因“胎儿宫内窘迫”通过紧急剖宫产来到这个世界,出生后立即转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救治。
经过65个日夜的救治,该早产儿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挺过了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暂停、感染极重、喂养困难等多重“生死关”后,体重达到2210克并顺利出院。
820克的“掌心宝宝”,救治面临多重挑战
这个体重仅820克、手臂比成人手指还细的早产儿,皮肤薄如蝉翼,呼吸微弱如丝,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面临着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感染、喂养不耐受等十余项高危风险。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副主任杜丽君回忆:“这样的超低体重早产儿救治如同走钢丝,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多学科联手,帮早产宝宝闯过生死关卡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启动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集结了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早产儿在第一时间转入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被安置在模拟母体环境的恒温恒湿暖箱中,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脐静脉置管建立生命通道。
医疗团队在这场持续65天的生命保卫战中,采用“一人一策”个性化方案,帮助早产儿连闯“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三大生死关卡。
“袋鼠式喂养”,宝宝康复出院
随着早产儿情况的改善,医疗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袋鼠式护理”——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同时,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还为该早产儿填写了宝宝日记,包括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的变化和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以及家长的感受等,以记录早产儿的成长。“我们要做他们的临时父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徐小蓉护士长说,治疗期间,护理团队使用“鸟巢式”体位支持、音乐疗法等促进早产儿发育。
经过精心救治,早产儿出院时体重已达2210克,头颅MRI显示脑发育良好。
记者:杨柳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