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街道就业服务“职”达家门口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顾家又有收入,这样的日子实在好!” 在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区“泉匠·灵活就业工坊”里,正在制作中药多肉盲盒的黄敏笑容满面。她手中萌趣的盆栽中,当归、枸杞等中药材与绿植巧妙融合,这些凝聚着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意的产品,正是街道打造“家门口幸福就业”工程的生动缩影。
涌泉街道创新构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围绕“技能赋能+非遗活化+校企协同”三维发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就业服务生态圈。街道打造的“职场充电站”成为就业服务中枢,设置新职业领航、匠人孵化、农民工提升三大板块,开发出AI办公、互联网营销、中医康复等12类公益课程。今年一季度已开展烘焙、花艺等专题培训12场,累计培训超500人次,帮助居民实现从“待业”到“适业”的转变。
街道还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长亮工作室,推出“鱼凫竹韵”宝妈赋能计划,通过6期瓷胎竹编技艺培训,让120名宝妈掌握“指尖绝活”;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开发的中药多肉盲盒、养生槌等文创产品,首期订单即突破2700份。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更让居民腰包“鼓起来”。
同时,街道还联合校地企协同发展构建就业“强磁场”。街道联动成都中医药大学等3所高校,开展“产学研”互访交流10余场;携手温江区家政协会等6家企业,创新推出社区微食堂、家政服务驿站等新业态,开发出多个社区岗位。这种“高校智库+企业平台+社区场景”的融合模式,成功打通从技能培训到岗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要让就业服务像便利店一样便捷可及。”中心负责人介绍,街道将在瑞泉馨城等社区试点“就业服务便利店”,集成需求摸排、岗位对接、法律援助等八大功能模块。同步深化“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市场对接”全链条建设,打造“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未来还将拓展非遗竹编、智慧养老等特色项目,让更多居民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就业”。
记者:简雪艳 彭月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