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提灯前行!致敬用热爱托举生命的白衣天使

当城市沉入梦乡,监护仪绿光仍在病房跃动;当病痛遮蔽希望,温柔掌心托起生命的朝阳……护士是距离患者最近、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员,守护着广大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之际
记者走进多家医院
将镜头对准这群“提灯者”
讲述他们以针尖传递生命的温度
用脚步丈量夜的漫长
在医学与人文的交汇处
织就健康守护网的故事
●
●
●

“我们快一步,希望多一分。”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陈晓凤的急诊日志扉页上,这句朴实的话语传递着急救团队的生命坚守。今年31岁的陈晓凤,已在急诊科工作11年。

清晨6点,天刚微亮,陈晓凤已开始清点救护车里的除颤仪、氧气瓶等急救装备;
早高峰时段,某路口突发车祸致伤者昏迷,她与团队在摇晃的救护车内完成止血、监测生命体征,为颅内出血患者抢出黄金救治时间;
上午9时许,一位心梗患者突发室颤,她们在转运途中实施紧急除颤,两次电击后终于稳住心律……
这是她的工作日常,总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连轴转是“家常便饭”。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多,护理工作节奏快,特别考验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虽然很累、很有挑战,但也能锻炼人,让我们迅速成长。
——陈晓凤
急诊科是突发事件时接诊病人的最前线,在抢救生命的赛道上,分秒必争不是口号,而是“肌肉记忆”。采访当天,31次出诊,3例卒中、3例心梗、2例创伤的紧急处置……这些数字背后是温江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团队与死神的赛跑和竞速。当次日晨光再次照亮急诊大厅时,新一轮救护车的鸣笛声已隐约可闻。

“深呼吸,放松。”
“一二三,用力。”
温江区妇幼保健院产房里,助产士站在床边耐心指导着孕妇,直到新生儿的到来。从备孕、孕育到产程、产后,温江区妇幼保健院产房助产士们都在全力守护母婴安全。产房手术室护士长郑加丽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她,用温柔的双手托举和迎接了3500余名新生儿。

“一声声的啼哭是产房最动听的生命之音。”郑加丽穿梭于产科、分娩室、待产室与手术室之间,以24小时在线的爱心与耐心,守护新生命的降临。在郑加丽看来,助力孕产妇顺利生产,保障新生儿健康,正是她身上最大的责任。

一开始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但是通过18年的历练,让我更加清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承载着无数的喜悦与憧憬,每当听到新生儿的啼哭,我就感到特别欣慰。
——郑加丽

在温江区万春镇的阡陌乡道上,一辆载着护理箱的电动车穿梭了3.6万公里,记录着万春镇中心卫生院公卫科护士黄佳妮3年多来为失能老人送医上门的轨迹。

上门护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黄佳妮
这位身兼医院护士与长护险服务员的“双翼天使”,用一片化妆棉、一枚小敷贴改写了传统护理的痛点。在上门照护时,黄佳妮发现部分老人常因氧气管太硬导致压迫、摩擦不适,甚至压伤脸颊、双耳。她灵机一动,用化妆棉和小敷贴改造出“舒适鼻氧管”,成功解决了吸氧患者的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黄佳妮将“舒适鼻氧管”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把这一巧思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推送给千家万户。镜头里,她一边演示一边反复叮咛:“敷贴要像贴春联般服帖,化妆棉可比新棉花还软和嘞!”这种“看得见的温柔”,也让黄佳妮在川观新闻、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发起的第三届 “四川妙手护士” 征集活动中,获评为护理界的“四川妙手护士”。

在温江,像这样的护理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守着日常,也随时面临无常。虽然患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护士站,也是一个生命信息的接收站,及时应答每一次呼唤,这里没有“已读不回”,只有守护群众健康的初心与温情。
向每一位用热爱托举生命的白衣天使致敬
祝福每一位温暖前行的“提灯者”
护士节快乐
❤❤❤
记者:杨柳
编辑:彭棣 李林波
审核:高舒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