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明晰。《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实施分级分类促转、链群协同提升、降碳安全融合等六大专项行动,深化数智融合应用,做强产品服务供给,筑牢数字底座支撑,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的典范样板。
确定主要目标
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厂超过100个
按照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等原则,《行动计划》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工作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智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到2026年,成都市“两化”融合整体水平达到7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8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4%,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等示范项目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产品服务供给量质提升。到2026年,成都将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培育首版次软件、首台(套)装备500项,引育高能级服务商超过200家。
基础设施支撑持续增强。到2026年,建成“星火·链网”(成都)超级节点,落地域名根镜像节点,打造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0个以上,算力规模超过20EFlops、存力规模超过6500PB,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全覆盖。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6年,成都将培育智能工厂超过100个,建设数字化车间超过300个、数字产线超过500条、智造单元超过3000个,打造一批智改数转产品或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五大支柱产业深度覆盖。
实施六大行动
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300个
《行动计划》显示,成都将实施六大行动,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实施分级分类促转行动,打造“四个一批”标杆示范。成都将培育一批示范工厂,支持条件好的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力争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工厂超过100个;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升级和设备更新,力争培育市级数字化车间超过300个;改造一批优质产线,鼓励企业围绕配料、加工、检测等生产线实施技术装备升级更新,打造数字产线超过500条;支持一批智造单元,支持企业部署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打造智造单元超过3000个。
实施链群协同提升行动,探索重点领域先改先转。成都将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制定“一图四清单”(1张数字化转型图谱,数据、工具、标准、人才4张要素清单),推动重点产业率先转型。同时还将推进圈链互动网络协同,提升产业园区智慧水平,促进区域转型资源协同。
实施服务供给攻关行动,破解“不会转不能转”难题。成都将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300个,同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新兴技术研发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力争实现软件著作权累计超过8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突破300件;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产品,加快发展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业母机等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市级及以上首台(套)装备420个;加快培育自主工业软件,认定发布不少于80项市级及以上首版次工业软件产品;加快推出优秀解决方案,力争引育200家以上服务商,年度发布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案例不少于100项。
实施数字底座强基行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成都将持续提升基础支撑网络水平,推动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万兆光网改造,深化标识应用,力争标识注册量超300亿条。同时,成都将大力促进算力基础设施纵深发展,提升工业网络数据安全能力,打造10个“工业互联网+内生安全”示范场景,完善智改数转标准规范体系,力争主导或参与10项以上国家标准编制。
实施人工智能先导行动,释放赋能赋智赋值效益。成都将探索工业大模型研发应用迭代,支持重点企业基于通用大模型,研发和迭代行业专用模型,力争打造工业大模型10个。同时鼓励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创新,加快机器人本体技 术、控制技术、驱动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此外,成都将推进工业大数据挖掘治理应用,加快突破多源数据协议、高性能分析等数据技术。
实施降碳安全融合行动,助推绿色发展本质安全。成都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识解析+绿色供应链”等新模式,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同时,成都将强化安全生产数字技术支撑,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装备,提升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
评论